顯示具有 香港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香港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本地企業優勢淺談

有時比較國外跟本地,令有些讀者覺得筆者好像處處踐踏香港,國外甚麼永遠都比較好。其實筆者十分支持本地企業,也十分希望香港有代表性的品牌,但環顧一看,香港除了地產一味,本土企業的不濟程度真是令人感到心灰意冷,客觀比較真的是處處不如人,最後支持也只能是情感層面。

盡管這樣說,我認為香港本地的企業還是有其優勢,可是問題不是有沒有優勢,而是現代香港人要不是急功近利,就是意志力太差堅持不了,只有三分鐘熱度,甚至一開始只希望快速賺一筆就走人,不會穩紮穩打地做實業,當有極小數有意志力又願意堅持的人,通常性格都比較固執倔強而不願意聽人意見,而且一定要「靠自己」,令企業得不到外來的幫助,生存是生存得了,可是成長受到極大的限制,也不能發揚光大。

所謂「猛虎不及地頭蟲」,香港企業的優勢多跟香港人的性格有關,靈活,容易變通,說做就做,主要以中間人的角色減低風險,最重要是有主埸之利。

就以電腦來說,香港的家庭電腦一直組裝機為主,砌機都可以算是本地文化的一種,當外界的電腦大品牌如IBM,HP,DELL,ACER,APPLE打得你死我活,香港高登黃金商場的砌機生意,可以說是迄立不倒,這在以品牌為主導的外國來說簡直是Mission Impossible,外國人對產品的信心來自品牌,他們不可能出現一個家庭買電腦時會去一個像街市的地方,這裡買一件零件,那裡買一件零件,然後叫一個沒有專業牌照的技工組合後帶回家,雖然組裝機現在在外國開始流行,但也是在嗜好的層次。

外界的企業不論如何財雄勢大,在世界可以橫行霸道,但一到香港立即失去本來的優勢,例如DELL電腦,直銷以減少中間人達到低價格在外國得到極大的成功,但來到香港,得到的市場對香港的電腦業沒有太大的威脅,因為在外國,品牌是一間公司,但香港砌機生意,是一種意思形態,切合香港人的口味,我就是喜歡甚麼都有一些,火牛我希望用這個牌子,但顯示器就用另一個,這是符合了香港的多元文化,而不是外國崇尚的單一文化,如美式,英式,法式,所謂港式其實就是甚麼式都有一點。

所以外國企業走進香港市場,往往跟香港的本地文化格格不入,就是在香港立根百年的企業,也都不能跟本地文化走在一起,但香港企業卻可以。

香港企業另一個優勢是僱主之間合作良好,當然不是他們喜歡大家,而是利益關係,如波鞋街好像有很多間商店,但其實都只是幾個老闆,大家價格都講好,不會有衝突,但在外國這是不可能的,企業與企業之間都是自己做自己野,要是合作也是市場的需求。

可是本地企業通常都只守不攻,只求自保,外商在香港再強大,本地企業也生存得了,但出了國卻太弱,無法成為「過江龍」。所以近來香港人經常說香港是主場,最主要都是因為香港除了自己地方,甚麼地方都沒有太大的優勢,這是殖民地思維的後遺症。

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

政府打擊樓市淺談

近來香港政府出招打擊樓市, 這樣做不會減少需求, 只是壓抑, 在自由市場只有短期作用, 不會維持很久. 有些香港人以為政府打壓 = 幫市民. 

第一, 這本身已經失去他們追求「自由」的意義, 令人感到香港市民的「自由」, 只是追求對自己有利的自由. 

第二, 這不會幫得到一般市民. 如果不增加供應, 都是得一塊餅, 以前香港人沒有能力爭, 現在打壓有能力的外人, 但香港人仍然是沒有能力. 政府要做的不可以只是干預, 市民本身也有責任提升自己的購買力, 要不是就像球證(政府)偏幫的情況下, 香港人都冇能力入波, 還在怪球證不偏幫多d, 最好唔好比對手踢.

我是未買過樓的, 只有月供基金跟小量收息股票. 而且本身都係做金融, 但係我第一手感到, 客人 (香港市民) 仍然將樓放在第一位, 因為這是中國人的社會, 喜歡是觸摸得到的東西, 而金融永遠都只會佔第二第三位, 如果未買到樓, 也沒有興趣金融產品.

香港是以國際自由社會為主導, 不能夠因為外人購買力超班, 就不準他們買賣, 直接d講, 就好像香港足球隊太水皮, 外隊的實力超班, 就不準他們一起踢波, 這樣「保護」香港人是完全冇好處, 香港就會變得愈來愈弱.

政府一直都不應該幫市民, 只能協助, 如果說「幫」, 也只能說香港人還是未成熟的小朋友, 小朋友你都應該幫, 但成為大人, 就不可以再幫, 因為他應該有自立能力. 香港有很多人照是因為其還在成長中, 但我看現在市民沒幾個說多謝, 不單沒有多謝, 反而反罵說幫得不夠, 我深感這是很低能, 但小朋友的態度, 你也只能當他小朋友看待, 包容一點.

香港的經濟要整體去看, 不能只是頭痛醫頭, 腳痛醫腳, 市民買唔到樓, 永遠都唔會只係樓市既問題. 最直接增升香港經濟有幾個方法, 第一, 政府要想辦法增加職位, 特別是高級職位, 所有社會都是, 工作有需求, 人工才會提升, 先是上層社會受惠, 基層才會受惠, 而不是大部份香港人整天就在想打壓, 打壓樓市, 打壓有錢人, 打壓在高位的人, 最後受最大苦的是自己. 不好拉上面的人到自己的層次, 而是提升自己到他們的層次,

第二, 政府必須増加非地產的收入, 現在香港經濟是嚴重依賴地產, 香港人說這是「官商勾結」, 但老實講, 我是政府也不會同地產作對, 反之想辦法增加其他收入, 其中一個是增加稅收, 有些香港人只是看到外國的福利, 而不看他們交稅是他們收入20-40%, 政府不應該貼錢幫市民, 而是整做機會他們賺更多的錢.

現在的情況是政府依賴地產, 而市民就依賴政府, 政客就依賴市民, 大家都一面依賴, 一面投訴, 幫不到手之餘, 也看不到自己的利益其實和他們打壓的東西息息相關, 這也是很可悲.

現在很多人以為炒家好好賺, 其實風險好大, 一有事佢地會好慘., 97金融風暴, 03年SARS很多人跳樓, 都是還不到錢的炒家. 而一般小業主只想自住, 樓市跌到貼地最多唔開心, 四幅牆都冇事.